三星Galaxy Note 7上市不到兩個月,在全球傳出多起爆炸事件,三星於是在10/11宣布,永久停產Note 7。三星也因此次事件,今年第4季以及明年第1季,都會呈現虧損,其獲利損失也將超過30億美元。(後續賠償、營業、商譽損失的損失....將超過百億美元)。
想到三星如此規模且讓韓國人驕傲的公司,竟然讓擁有此款手機的消費者,一夕之間變成航空公司拒載的炸彈客;印象中的三星,技術力及對產品品質的堅持/要求是相當嚴謹的,很難想像為何會發生這樣的問題,是設計上的瑕疵?供應商管理?環境可靠度測試?高層主管都不知道?...擔任過品質管理工作的人,腦袋裡一定會盤旋這些問題!!其背後真因是什麼呢?我認為: 可能是為了搶在Apple 發表新機之前上市 ,對於產品設計的品質問題妥協了?!
反觀公司日常的品管工作、客訴抱怨的處理、新產品開發的檢討,也都在做不同程度的妥協,如果我們也都是這樣在運作,這不禁令人背脊發涼。試著站在客戶的立場來審視,一家公司開始出現產品品質惡化前會有那些現象?
1. 生產環境的不重視:
每當我到一家新的供應商Survey 時,第一印象是從員工廁所開始,從員工的衛生習慣可以明顯感受到員工的素質。這與人種、民族性沒有差別,與公司管理與養成習慣有關係。我常看到日本人管理與韓國人管理的中國工廠,與中國自己管的菲律賓工廠,就可以感受到明顯的不同。(日本管理的工廠普遍非常乾淨)。
所以,看其廠房外觀是否明亮整潔、現場動線流暢分明、機台整齊擺置、產品有條不紊地堆置、員工服裝整潔無破損且精神抖擻… 我相信所製造出來的產品也絕對不會太差。客戶通常會很放心地下單出貨。反觀只要感受到產線紀律渙散,員工服儀不整、報表字跡潦草,無論業務報告包裝的如何完美,其產品品質也一定好不到哪裡去,甚至會覺得採用此家產品後續品質問題成本一定會很高。
2. 成本考量,出貨優先:
現在的電子業,消費性市場的產品Life Time短,各家競爭激烈,有時錯失了上市的時機點,營業額或是利潤就會大幅縮水。所以增加營收若為一家公司的營運重心,原本追求品質完美、持續改善的中心思想就慢慢的消失,自然就形成了以出貨為導向的文化,所有人也漸漸為迎合上級的期望,而對產品出貨品質做了妥協。
當所有人的工作重心、時間/人力的資源都只投入評估出貨風險,而不是持續改善產品品質,一旦養成這種出貨優先文化,公司的格局就難以再尋求突破了!
3. 剛剛好的品質:
不肯投入資源,也不花時間評估及規劃,專注 Do/Action,欠缺 Plan/Check,上級怎麼說,下屬就只是傻傻執行也不思考,明明市場端的PM/Sales 已告知客戶的真實需求,要求生產單位製造出符合既定規格的產品,但往往為了搶上市的時間,深怕比對手慢一步。
而對於已知的問題妥協出貨。最常聽到的聲音是:客戶又看不到、不會發現...等言論。或許很多的出貨,僥倖過關也不會造成客戶的抱怨,但此觀念養成了習慣,企業追求完美文化也就慢慢轉變成差不多文化。
如果當初賈伯斯不去堅持完美意念,以塑造藝術品的方式要求絕對完美,也就不會成就今天的iPhone。記得有句廣告台詞:專注完美,近乎苛求。這就是想傳達給消費者的訊息:追求完美的態度~
我們要如何去塑造成一個客戶可以信賴的公司呢?
1. 產品的高可靠度絕不能妥協:
回顧我們公司以往所發生的可靠度問題,CR Low , PSA Peeling Force... 每一件問題都可以稱得上"災難" 。除了有形的賠償外,損耗的人力與時間更是難以衡量的,接著而來的是客戶不信任的"砍單" 、停止開發新品專案...這些慘痛經驗都是非常寶貴,只是我們常會好了瘡疤忘了痛,浪費了曾經繳過的學費。
2. 堅持量產時,沒有設計上的問題:
理論上量產時,產品應該只剩下〝製程品質〞問題而已,所有〝設計品質〞問題應該是在開發階段就該解決了。但實際上,卻往往不是這麼理想。以下是可能發生的狀況:
(1) 開發流程設計不當,想省時間而簡略了很多步驟。
(2) 產品驗證不完全,沒有了解客戶的應用或市場需求。
(3) 對於新材料、新應用知識不足。
(4) 開發時間被壓縮。
(5) 研發設計的理論值與實際生產的技術極限有落差。
如果讓設計開發時殘留的問題,延伸到生產階段,為解燃眉之急,就會要求工廠去急就章克服,接著衍生的客訴、Sorting調派、RMA金額增加,從生產單位角度,這些是本末倒置的做法。 我們應該在試產時,就要了解和評估量產性,若發現存有不明的設計問題,有權提出〝拒絕生產〞,將設計問題停留於試產階段,直到完全解決為止,對設計單位而言,這是合理、正面使公司損失最小,又能保住客戶之最佳決定。
3. 正面文化塑造:
雖然生產紀律為工廠端首要工作,但紀律需要要求及維持,若背後沒有強大正面文化為依靠,稍有疏忽仍然會有問題,因此要紮根塑造正面文化,才可一勞永逸,如何塑造其實不難,例如:
(1)主管應養成習慣問部屬:「你認為這是最好的方法嗎?」、「有否更佳更省資源的處理方式?」,就像Ray 及 Charles 一直要求的『3個Why』分析,是一樣的道理。
(2)各級主管皆要求『說真話』,未經證實的言論應當場制止,每一個主管都當以身作則。
(3)要經常反省已經發生的錯誤。每個失敗經驗都是非常寶貴的,如果為了怕被責罰而避重就輕,自然是鄉愿地去面對事情,進而影響公司整體戰力。
(4)有計劃訓練幹部邏輯推理能力,所有企劃案或改善專案皆要求先有〝執行的整體架構〞,並逐階展開。
(5)公司文件及報告,必需有依據、數據、引用、圖表、調查等方可初步認定,否則不合格予以退件。
我們從2011年以來花了將近三年的時間,把客戶對我們產品品質的壞印象,導正成今日讓客戶誇讚的一家好供應商,讓業務在客戶端,不再是因為品質問題而接不到訂單,這些成果得來不易,有句話說:「好了傷疤忘了痛」,我們要把這個成果繼續保持,是需要更強大的品質意識力才有辦法達成,要養成正面文化必需從你我開始做起,只要經過一段時間內化成習慣後,自然而然形成正面的品質文化。